“如今,我們通過‘商標富農’工程的實施,六安瓜片茶的品牌越來越響、產業越做越大,現在我們不愁銷路問題,更增加了我們發展壯大六安瓜片茶產業的信心。”6月上旬,記者在裕安區獨山鎮采訪調研時,很多茶企發出共同的心聲。特別是“六安瓜片”地理標志商標的運用,如同給六安瓜片茶披上了美麗的“外衣”,前景廣闊、“身價”不菲。
“六安瓜片”地理標志商標注冊使用后,價格年年上漲,比注冊前提高6倍,每年每戶農民增收4600元,受益農戶10萬多戶,從業人員30萬人。據估算,通過地標牽動,六安茶谷區域農民年均增收超過1200元,近15萬貧困群眾實現穩定脫貧。
近年來,在實施“商標富農”工程,我市深入推行“地理標志商標+協會(企業)+農戶+基地”的產業化經營模式,科學建立地理標志商標項目庫,制定統一管理細則,實行標準化運作,通過二維碼、商標防偽標識保證產品質量,有效發揮了地理標志商標資源優勢。特別通過注冊、使用、管理和保護,在培育地理標志商標和地理標志精準扶貧方面走出一條特色之路,一些含有“國字號”地理標志商標的產品,出現了量價齊升的良好發展態勢,增加了企業和農民的收入。
記者從市工商質監部門了解到,目前全市共成立地理標志商標方面的行業協會18個、其他群團組織6個。全市擁有36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總量位居安徽省第一位,占全省總數的30%;全市擁有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已達11件,位居全省第二位。“霍山黃芽”被列入“中歐100+100”全面地理標志產品互認互保項目。今年3月,國家工商總局商標局與中國工商出版社聯合開展的“我最關注的2017地理標志商標十件事”評選活動結果公布,我市被評為“全國運用地理標志精準扶貧十大典型地市”。
凸顯商標品牌新價值,培育農業發展新動能。舒城縣油茶種植歷史悠久,油茶更是當地群眾一項重要的收入來源。為進一步改良油茶品種,提高茶油產量和品質,舒城縣積極加強地理標志商標培育、注冊、使用、管理和保護,如今“舒城油茶”和“舒城山茶油” 已成為舒城群眾脫貧增收致富的一個叫得響的品牌。目前全縣年產油茶籽產量1.7萬噸、茶油產量0.5萬噸、產值達4億元。今年2月14日,經國家工商總局商標局核準,“舒城山茶油”被注冊成為地理標志證明商標,這是繼“舒城小蘭花”之后,舒城縣榮獲的第2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
“我們將依托舒城縣油茶產業協會,利用地理證明商標,協調我縣茶油生產企業,制定行業標準,統一標識標牌,做響舒城油茶和舒城山茶油品牌,為舒城脫貧攻堅,為群眾脫貧致富做出貢獻。”舒城縣木本油料協會會長詹文勇表示,他們將大力實施“商標富農工程”,深入推行“地理標志商標+協會(企業)+農戶+基地”的產業化經營模式,充分發揮好地理標志商標資源優勢,通過有效注冊、使用、管理和保護,在培育地理標志商標和地理標志精準扶貧方面走出一條特色之路。
為解決農產品參與市場多以初級形式為多,產業發展不連貫,產業鏈上下游延伸不足等問題,我市注重將地理標志證明商標從品牌角度發力,放大品牌輻射,不斷豐富產業層次。以“金寨板栗”為例,在沒有注冊地理標志證明商標前僅以銷售鮮果為主,價格較低,農民戶均年收入不足800元。成功注冊證明商標后實現從“單一鮮果”走向“多種產品”,新增半成品“速凍栗仁”和開袋即食“甘栗仁”、“開口笑”等多種加工產品;從“單一種植”走向“產鏈延伸”,帶動發展冷藏、加工、出口企業100余家,價格增長44.44%,受益農戶12000戶,每戶農民年收入7000元。
霍山縣把霍山黃芽作為茶葉經濟的重點進行打造,擴基地、扶龍頭、強品質、拓市場,霍山黃芽、霍山黃大茶也先后躋身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之列,有效的促進了茶農持續增收和綠色茶谷建設。霍山黃大茶是繼“霍山黃芽”之后,又一個霍山茶葉產品躋身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之列,現已形成霍山黃芽與霍山黃大茶“雙黃”品牌優勢,雙輪驅動促進了茶產業的快速發展。據霍山縣茶繭辦副主任趙登權介紹, 目前霍山黃大茶的產量已經達到了3000多噸,價格比以往每公斤要增加到20到40元錢,就是對于茶農來講,每畝可以增收300至500元左右。
中國地理標志商標的成功注冊,對培育區域品牌促進當地農民增收農業增效,做大做強特色農業產業、助力脫貧攻堅起到極大的推進作用。霍山黃芽茶注冊地理標志商標后價格提升到每公斤600元至800元,茶農戶均收入增加2000元以上,有10萬茶農茶商從事茶葉經營,茶葉收入占山區農民收入的35%以上。舒城小蘭花茶價格由注冊前的每公斤130元增加到每公斤440元,6000戶農戶受益。金寨生姜注冊地理標志商標后,價格比以前增長2.5倍,直接帶動3000戶農民人均增收2萬元。霍山石斛在地理標志品牌效應帶動下,價格由每克40元上升到每克100元,產值達6億元,每年為農民增收4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