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比亞迪汽車將提前注冊的王朝家族汽車系列商標中的「魏」,轉讓給了長城汽車,這輪操作讓很多汽車愛好者嗅到了一絲絲的不簡單;也許是比亞迪和長城汽車要有更深入的合作,可能基于DHT或BEV e3.0架構的深度合作吧。
目前長城汽車旗下的哈弗H6S(參數丨圖片) HEV已經搭載了比亞迪三元鋰電池,其他車企也有很多都選擇了比亞迪作為供應商,其中包括紅旗汽車(E-QM5/刀片電池);所以長城與比亞迪即便真進行深度合作也不足為奇,而如果有可能合作的話,坦克和炮皮卡則會非常有看點。
因為中大型或大型越野車與皮卡的耗油量注定很高,過重的車身不得不用中大排量發動機,2.0T只能算是起步標準;所以坦克500和全尺寸X炮都用了自研的3.0T-V6&9AT,重車加上大排量能省油嗎?可是用DM-i或DM-p架構就能實現高性能和低油耗兼備,參考2.4噸級別的三擎四驅唐DM-p吧,即便不充電的長途駕駛平均油耗也僅為8~9L/100km。試想有了性能相當和油耗足夠低的越野車和皮卡,長城汽車的未來前景會有多廣闊吧。
「魏」的轉讓說明了什么?
長城旗下的WEY的命名是取其“掌舵人”魏建軍的姓氏,這在汽車品牌命名中是非常常見的操作,知名外國汽車品牌90%以上都是用人名或地名命名;可是WEY為什么要用英文字母標注,又為什么取了兩個奇怪的名字。
哪個聽起來都感覺怪異。
重點是明明作為中國汽車品牌卻非得用英文車標,這就顯得沒有什么文化底蘊,更沒有什么民族品牌的使命感可言;有很多關注WEY的消費者都提出過這個質疑,然而這也是無奈之舉,魏派或魏牌的命名是因為“魏商標”已經被比亞迪注冊,長城汽車不能使用。反之,現在比亞迪將車標送給了長城汽車,以后的WEY就可以直接叫做魏了,就像是王朝汽車里的秦、漢、唐、宋,如果這些車叫做秦牌、漢牌、唐派、宋派的話,這是什么感覺呢?也許就是不倫不類吧。
為什么魏牌的汽車上以英文為主體,沒有使用恢弘大氣的漢字做車標呢?
這里涉及到一個“品牌文化認同感”的問題,不加以掩飾了,在相當長的一個周期內,西方文化以影視作品、音樂作品和其他文藝作品為載體,將語言、服裝、食品、住房、出行等等西方標準灌輸給了幾乎兩代人;可以說60-80后是深受西方文化影響的,會以吃西餐、住洋房、開外國小車,甚至娶外國媳婦為傲,將其視為成功的標簽。
文化入侵是非常可怕的,它會潛移默化地毀掉一個文明,現在仍舊有很多崇洋媚外的人就說明了問題的嚴重性;所以文化復興極其重要,那么對于汽車制造商而言,打造大宗消費商品也應該體現出中國文化元素,只是這得看它有沒有這個實力了。
WEY從上市之初個人就不看好它,因其發動機和變速器共用哈弗品牌,沒有核心技術的區分何談高端;車輛的設計風格略顯小眾,這也決定了魏牌的汽車很難像哈弗一樣熱銷。
結果果不其然,而這個結果也許長城汽車不是想不到,所以在規劃品牌人設的時候就會想著如何“國際化”;說白了還是要沾點洋味去迎合那些受西方文化入侵影響的消費者,然而結果還是不夠理想,這又是為什么呢?其實原因已經說過了,因為文化復興很重要、文化復興成為國家戰略嘍。
有些車如果用音譯或者直譯的話,可能會感覺很有意思。
保時捷·泡屎
豐田·偷油塔
寶馬·巴依爾
雪佛蘭·人名
福特·人名
等等。
這些名字好聽嗎?直譯的話會很奇怪,音譯就沒法叫了。所以這些車企都會起個中文名,而且一定是入鄉隨俗的。寶馬奔馳就很聰明,如果沒有這兩個名字,以其品質壓根就不可能熱銷。
其次如肯德基、必勝客之類的洋快餐品牌,如果不用中文名也是火不起來的,這說明很重要的一個因素——這些外國企業知道不可能徹底改變中國文化,自古以來中國中國文化吸收與融合外國文化;現階段的西方文化輸入只是短時間的現象,滲透的深度還遠遠不夠,那些“中土不洋”的人的內部結構支撐還是傳統文化體系,所以必須入鄉隨俗才能獲得真正的品牌認同感。
懂了嗎?
WEY多少有些急功近利,當然這是個人觀點,用“英文·國際化”來塑造品牌形象的階段,恰巧是文化復興的關鍵節點,也是國潮汽車強大到開始融合文化元素的關鍵節點;比如紅旗汽車走入一線,王朝汽車力壓一眾合資與進口新能源汽車,蔚小理也以中國文化元素實現了高端國產汽車的年輕化;包括榮威汽車的車標也是中國元素、雖然這個品牌曾經總在搞“洋味”,但是狻猊和華表作為車標的主體就是榮威敢于轉型國潮汽車的底氣。
在這一方面上長城汽車做得其實不太到位,不過從拿到魏車標之后也許會有變化;當然這也不能全怪WEY,因為在任何行業中都不會是所有品牌都能作為行業引領者,注定會是少數品牌作為風向標、其他品牌跟進,能跟進也很好。期待摩卡之類的車有個響亮的中文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