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爾海信中石化,華為中興澳柯瑪,騰訊百度阿里巴巴……近年來,中國的知名商標品牌越來越多,聲譽越來越好。近日發布的2017《財富》世界500強榜單上,中國品牌企業達到115家,比2016年多出5家,連續14年數量攀升,呈現良好發展勢頭。
“無論是《財富》世界500強還是世界品牌500強榜單,中國品牌越來越多已成發展的大趨勢。在由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和中國品牌轉變的路上,中國企業的表現值得點贊。”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教授劉鳳軍向本報記者表示。
堅持創新發展
注重品牌,打造品牌,正在成為中國企業的共同追求。近日,荷蘭合作銀行發布了2017年“全球乳業20強”品牌榜單,內蒙古蒙牛乳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下稱蒙牛乳業)憑借近年來優異的綜合表現,連續9年再度入榜,躍居榜單前10強,邁入全球乳業品牌第一陣營。
聚集品牌優勢
“品牌是一個國家的名片,是產業實力的象征。但從我國的現實情況來看,可謂是喜憂參半,仍然需要加速前行。”確如劉鳳軍所言,在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2016年的報告中,中國工業競爭力排名第5位;在世界品牌實驗室發布的2016年世界品牌500強榜單中,我國以36席位居第5名,其中有9個是工業品牌。兩個“第5位”說明,中國制造“從大到強”依然任重道遠,迫切需要創建以質量品牌為標志的競爭新優勢。
事實上,注冊商標是品牌的重要表征。我國的商標注冊申請量、累計有效注冊量均位居世界第一,但是具有較高知名度和美譽度的自主品牌還不多,世界級品牌太少,不僅與世界第一制造大國的地位不相稱,而且還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制造業轉型升級。從美國、德國等世界主要經濟強國的發展實踐看,構建以質量品牌為核心的競爭優勢是這些國家邁向制造強國的共同特征。
“品牌培育是一項科學系統的工作,但歸根到底還是要由具體企業來落實。”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綜合所政策與規劃研究室主任周宏寧認為,品牌提升的主體是企業,需要企業制定明確的品牌戰略,從設計、制造、營銷、服務全過程創造價值、挖掘價值、傳遞價值,進而提高客戶感知價值。從這個意義上講,增強企業品牌培育能力才是品牌建設的重中之重。
近年來,我國已經連續多年位居世界貨物貿易大國前列,體現出中國產品的國際競爭力不斷提升。高鐵、船舶、大型發電設備等產品已經成為中國品牌的名片,“華為”“海爾”“聯想”等一批自主品牌成為了國際知名品牌,越來越多的中國產品正在實現向中國品牌的轉變。
“面臨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一帶一路’建設以及創業創新的新形勢,打造中國商標品牌的任務更加迫切,需要中國企業以創新來不斷提升自身品牌價值,塑造真正閃光的中國品牌,擦亮中國名片。”劉鳳軍強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