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作為一家著名手機生產商,本和騰訊并沒有什么交集,隨著市場的擴大,華為漸漸收取客戶數據影響了騰訊的直接利益,最近華為更是因“榮耀”商標直接向騰訊的“王者榮耀”商標宣戰。
“榮耀”之爭
眾所周知,騰訊的“王者榮耀”游戲推出沒多久,已經成為一款全民游戲,目前擁有2億用戶、日活8000萬的爆款手游,吸引了近一億女性,其中80%從未玩過此類游戲。
這款游戲為騰訊嘩啦啦地賺錢,騰訊也對這款游戲愛護有加,為了防止有人用類似商標傷害這個品牌,騰訊進行了商標防護。

2015年10月到2016年9月,騰訊申請注冊商標達56條,從職業賽事推廣到多媒體宣發以及周邊產品一應俱全,做到45類全面覆蓋。商標注冊要產生費用,注冊的種類越多,產生的費用越高。但如果不注冊,其他種類商品如果申請注冊使用是沒有門檻的,很可能被他人搶先注冊使用。
騰訊注冊的“王者榮耀”商標中,第41類是教育、培訓、娛樂、文體活動,此項現在已經在使用,王者榮耀相關的比賽有KPL職業聯賽、KOC王者城市賽、王者高校賽等。其他還有服裝、鞋帽、游戲器具和玩具等。
守護“王者榮耀”商標所有權,騰訊動作迅猛。深圳有一個《王者榮耀》主題手游網吧,這家網吧8月3日收到騰訊的律師函,要求3日內下撤全部《王者榮耀》相關美術作品元素。另一方面,華為已經生產“榮耀”手機好多年,而且榮耀系列戰果輝煌,有不少超過千萬臺銷量的爆款,而騰訊也早就申請了相關商標。
但騰訊有“王者榮耀”手機商標所有權,和華為注冊的“榮耀”商標很相似。也就是說,騰訊可以很方便推出自己的手機品牌。

認為利益受損的華為也動作迅速,申請否決掉“王者榮耀”這個商標在手機領域上的注冊。據華為內部人士講,騰訊針鋒相對,稱如果華為堅持申請否決,就禁止在其手機中裝王者榮耀這款游戲。最終華為不再申請否決。
力量對比
一款游戲,真的就可以讓一家著名手機生產商束手就縛?聽起來頗有些不可思議。
不過,華為內部人士表示,千萬不要低估這款游戲,甚至會有很多人為了這款游戲挑選手機,現在市面上銷售的手機品牌眾多,在游戲和華為手機之間二選一的話,其實很多人會選這款游戲,“騰訊現在其實是很強勢的,這款游戲也非常強勢”。
近日,企鵝智酷調研了19040名男性和3894名女性《王者榮耀》玩家。調查中發現,有1/5的女性用戶有過因為《王者榮耀》而更換手機的沖動,而男性用戶的比例高達36.5%。有不少手機廠商還以《王者榮耀》使用體驗作為賣點,來迎合消費者需求,而網絡上到處是最適合《王者榮耀》的N款手機文章。
證券時報記者不久前在一家通信商營業場所見識過應用APP的威力,一位顧客反復向營業員確認,營業員推薦的手機是否能上QQ,如果能上就買,不能上就不買了。
現在基本上到了全民離不開微信地步,誰都知道在這方面爭不過微信,但圍繞這個內容的衍生品服務,卻大有可為。
用戶內容之爭
據悉,華為和騰訊就微信信息內容加入超鏈接爭端正在談判協商解決。該事件最早由海外媒體報出,華為為了打造一項人工智能功能,通過旗下榮耀 Magic手機收集用戶的信息,而收集的對象就包括微信。華為的人工智能可以做到諸如基于用戶的短信內容推薦餐廳等功能。比如用戶在微信聊天中提到某個酒店,就會有關于這個酒店的鏈接跳出來。
騰訊對此事非常敏感,認為華為侵犯了微信用戶的隱私,實際上是從騰訊手上奪取數據,并要求工信部出面介入此事。
華為在一則聲明中否認侵犯用戶隱私,表示其僅在用戶通過手機設置予以授權的情況下收集用戶活動信息。
華為稱,已跟科大訊飛、高德、支付寶、攜程等應用深度合作,只有微信歷時半年還沒調整好,期間微信還針對榮耀Magic專門調整了借口,導致榮耀Magic無法順暢使用微信。以前騰訊和360大戰時,騰訊一度到了生死存亡關頭,因為360掌握了騰訊的入口。而現在一旦華為做法被認可,那么誰都可以到騰訊的碗里撈飯吃。
華為認為所有用戶數據都屬于用戶。華為所說的這個授權其實是含糊不清的,因為用戶是需要一些便利,愿意犧牲一些隱私,但是不可能是希望開放全部數據,但這個范圍又無法把握,不可能做一個特別詳細準確的授權。此外,用戶數據屬于用戶這個說法也值得商榷,因為有不少數據是群體交互產生的。
即使沒有微信同意,華為作為硬件和系統提供者,也很有便利掌握用戶數據,可以解讀儲存數據,甚至讀屏的方式。
目前這個爭執還沒有進一步結果,騰訊希望工信部介入,但工信部不希望過早介入,希望兩家公司自己解決。
知名互聯網專家洪波認為,借用戶數據獲利,為第三方導流,或者幫助自己獲得競爭優勢,也是侵犯用戶數據。至于華為所說的上不碰運營、下不碰數據,洪波認為,這是為了安撫企業客戶,但消費者業務就沒有那么多顧忌和禁忌。
交集
本來騰訊微信作為一個即時通訊工具,華為作為通訊設備提供商,兩者是沒有交集的,但隨著巨頭們對利益的追逐和各自對邊界的拓展,現在交集越來越多。
騰訊從即時交流工具到游戲,再到現在的支付業務和云業務,還為政府提供各種解決方案。華為也從早期的通訊設備提供商,到消費者業務,到云服務等等。雙方是在消費者業務上產生矛盾的,表現在對個人用戶的爭奪上。
誰都想圈占用戶,做的最好、而且開創性的是蘋果,硬件可以換,但注冊的名字卻始終如一,蘋果有各種各樣的增值服務,也靠這些增值服務賺了不少錢。類似樂視這樣的軟件商,進入到硬件領域是為了更好占領用戶,而華為這樣的手機提供商天生就有優勢,因為手機里預裝什么,公司就可以說了算,可以在華為手機里看到諸多其開發的APP,有金融等眾多增值服務。華為有諸多野心需要借手機實現。

華為和微信的爭端,是硬件商和軟件商的爭斗,硬件商不想僅僅靠硬件賺錢了,希望發展增值服務,就需要各種用戶數據。而用戶數據傳統上是屬于軟件商的。
兩家公司也是小打小鬧不斷,比如華為設備一直不支持微信指紋支付功能,業內人士指出,騰訊和華為在用戶指紋信息的存儲問題上存在分歧。
因為和海外巨頭有諸多知識產權合作博弈,華為是中國知識產權發展最好的企業,而騰訊則是另一個急忙趕上來的企業,非常重視知識產權和專利積累。
這是一場王者之爭。爭端的結果將影響微信的呈現方式,甚至內容產業發展的趨勢。